2025-03-24 10:49:19
三月末的關中平原,千畝冬小麥正在返青。站在地頭的劉星星摘下墨鏡,仔細查看麥苗長勢:“返青期墑情直接影響分蘗成穗率,現在正是田間管理黃金期。”這位總穿著沾泥皮鞋的85后理事長,帶著記者走進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慕儀鎮第三村的麥田,揭開了他打造的現代農業協同體系。
泥土里的家國情懷
“工程隊老板”變身“種糧大戶”,劉星星的轉型頗具戲劇性。
2019年,這個曾開著挖掘機在工地上“掘金”的漢子,把100多萬元積蓄換成了一紙紙土地流轉合同。彼時,他本可置換豪車改善生活,卻把工程款全砸進土地流轉。
慕儀鎮的鄉親們起初不解:“干工程來錢快,咋回來當‘泥腿子’?”劉星星的回答帶著莊稼漢的直白:“我回老家后,看到成片撂荒的耕地,深深刺痛了人心。鄉村振興的號子響了,土地流轉的政策到了,作為‘頭雁’學員,咱得給撂荒地想路子?!?/p>
“假如出現糧食危機要進口,外國不一定有出口。換車能載幾個人?土地能養千萬人。”在寶雞市陳倉區谷雨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公室,記者看到滿墻證書旁掛著泛黃的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》。
“一畝地流轉費750元,小麥收完后,玉米再續一季,賬本上的數字必須漂亮,但心里裝的不是利潤,是土地的情分。”他指了指遠處幾塊零星撂荒的田塊,眉頭微蹙,“土地是莊稼人的臉面,撂荒了就是打自己的臉?!?/p>
窗外傳來大型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轟鳴,他忽然起身下樓調配“一噴三防”的藥劑:“不好意思,要搶抓農時。技術跟得上,小麥苗兒壯。我們是在全市第一個采用立桿式噴灌設備的合作社,一個水樁可輻射5畝田地,頂端的滋水槍能安能拆,只要打開開關,就能實現單個或連片的精準灌溉。這933畝是跟慕儀鎮村上簽的,和別人合伙的那1200畝在鳳翔區南指揮鎮?,F在總共2133畝,去年小麥畝產達到了1284斤……”脫口而出的精準數據,讓人忘記他本是土木工程出身。
聯盟中的聚力共贏
早上十點,合作社門口熱鬧非凡。寶雞市鳳翔區的養牛大戶董少鋒正指揮工人裝車:“劉總信息靈通,群里喊一聲比電商平臺還管用!”
“我們搞的是農業界‘滴滴’。”劉星星掏出手機滑動著群成員列表,養牛戶、農機手、農資商頭像在屏幕上跳動:“曹衛東前天在群里要260噸玉米喂牛,半小時后三原縣的種植戶就接單了?!?/p>
旁邊的“中國合伙人”趙建輝接過了話茬:“去年玉米市價波動大,但咱的飼料糧直接被聯盟里的養牛場包圓了?!彼谥械摹奥撁恕?,正是今年2月19日剛剛成立的陜西省“頭雁”產業發展聯盟四分會。目前整合了種植、養殖、農機等127家經營主體。
倉庫里,記者見到正在檢修收割機的侯召。他擦著油污笑道:“劉總年輕,但才思敏捷,把產業鏈條‘串’起來了,我們都很敬重他。春耕時我們農機隊跨區作業,油費靠幫聯盟運輸農資對沖。去年給成員省了18萬運費,機器閑置率從40%降到12%。飼料糧直銷養殖場模式,讓玉米銷售溢價每噸超市場價50元?!?/p>
聯盟的未來藍圖
作為陜西省“頭雁”產業發展聯盟的理事長,劉星星對聯盟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。他坦言:“聯盟的核心是‘聚力共贏’,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,讓每個成員都能從中受益。”劉星星認為,聯盟的下一步發展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:
一是產業鏈延伸:從單一的種植、養殖向農產品加工、品牌化銷售延伸,提升附加值。他計劃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,讓聯盟成員的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。
二是科技賦能:加大農業科技投入,推廣無人機巡田、智能灌溉、大數據分析等技術,提高生產效率。劉星星表示:“科技是現代農業的‘翅膀’,只有飛得更高,才能走得更遠?!?/p>
三是人才培養:聯盟將定期組織技術培訓,幫助成員掌握現代農業技能。劉星星特別提到:“鄉村振興需要更多‘頭雁’,我們要培養一批懂技術、會管理的新農人?!?/p>
四是生態循環:推動種養結合模式,實現“種糧-飼料加工-養殖轉化-有機肥還田”的閉環,提升綜合效益。劉星星強調:“這不僅是為了利潤,更是為了土地的可持續發展?!?/p>
劉星星對聯盟的未來充滿信心:“聯盟的最終目標,是讓每一塊土地都煥發生機,讓每一位農民都過上更好的生活。我們不僅要種好地,更要種出希望?!?/p>
此刻的關中平原,綠浪隨風起伏,劉星星的手機不斷彈出消息——聯盟群正在討論無人機巡田數據。一條新消息跳了出來:“農時不負勤耕人”。在劉星星的帶領下,陜西省“頭雁”產業發展聯盟正以科技與協作的力量,譜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。
農業科技報·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 申小燕 閆瑜濤